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建设成效

农作物国外引种隔离检疫基地搬迁

文章来源: | 作者: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14-07-13 | 【 字体:    
    【建设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投资规模】1545万元
    【验收时间】2009年11月05日
    【建设内容】改造种子检验综合楼2013平方米,新建1#引种检疫检验温室503.47平方米、2#引种检疫检验温室319.92平方米,健康种子繁殖温室766.35平方米,防鸟网室1941.2平方米,防虫网室416平方米,附属用房213平方米,配电室改造95.88平方米,场区道路801.5平方米,隔离围墙261.6平方米,灌溉蓄水池4884.3平方米,地埋电缆590平方米,场区给水470平方米,焚烧炉房20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及农机具等394台(套)。
    【建设成效】该项目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满足了针对不同来源地作物携带进境有害生物的风险水平,达到周年承接作物进行隔离种植检疫的水平和国家常规检疫场圃的种植设施要求;同时针对不同地域来源作物可能携带的有害生物种类,开展一般性的种子健康检测,针对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开展基于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精准检测;按照国家要求,在有关检疫监管部门的监督下,开展独立的进境有害生物检疫检验工作,保证不同作物的引种安全;实现了健康种子繁殖功能;按照国际标准开展种子健康检测,即不但能够实施检疫检测,也能够检测种子携带的其他对生产有威胁的有害生物,保证进境种子在进入大田繁殖前,不携带重要种传病害/害虫。
    2008年,对作物科学研究所引进的美国玉米材料242份在防鸟网室进行了种植;对来自阿根廷、秘鲁等9个国家的棉花、小麦、菜豆等65份种质在温室条件下进行了隔离种植。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细菌性叶斑病,其中一些症状与细菌枯萎病比较相似。专家们采集叶片,对细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包括利用基地建设中采购的现代化的细菌脂肪酸分析系统以及细菌16S RNA序列分析技术,均确认引起这些细菌叶斑病的病菌不是国家限定的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的Pantoea stewartii subsp. stewartii 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nebraskensis。对玉米中的病毒病样本也进行了检测,确定是常见的矮花叶病。这些在2008年经过隔离种植检疫后的引进材料,目前都可以正常进入研究、繁殖观察等程序。
    对来自俄罗斯的玉米种质487份、野生大豆种质30份、豇豆种质50份在防鸟网田、防虫网田中进行隔离种植,在冬季对从俄罗斯引进的鹰醉豆、豌豆等冷季豆类在温室进行隔离种植检疫。通过隔离种植保证了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作物材料能够在一个安全环境中进行种植,确保引进的农作物种质在进入研究和应用中不发生国家限定的危险性有害生物的扩散,保证外来资源的安全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