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业生物技术原始创新空前活跃,在功能基因组、干细胞、生物芯片、转基因生物育种、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等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农业生物基因组学研究在分子、细胞、物种和进化各层面阐明基因功能,揭示生物生长发育、环境应答以及生物环境互作的分子网络关系,深层次地改变着人类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改造的掌控能力,已成为引领农业生物产业发展的创新源泉。农业部农业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立足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和学科前沿,以为农业生物育种提供功能明确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目的基因和目标性状加强的基础育种材料为目标,凝聚和培养农业基因组学优秀人才、打造一流创新团队。以基因发掘与功能验证为重点,开展功能基因组研究与利用,大规模、高通量基因克隆与鉴定研究,分离产量、品质、抗逆、营养高效等重要性状基因和调控元件,解析性状调控的遗传和代谢网络,为农业生物育种提供目的功能基因;建立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和大规模、高效遗传转化平台, 开展全基因组育种技术研究,创制目标性状突出的转基因基础育种材料。作为农业基因组学学科群牵头单位,本重点实验室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基因组学研究和应用平台,推进农业基因组学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应用;实现各单位间资源整合与联合攻关,形成农业基因组学创新群体;着重机制创新,建立有利于发挥学科群整体优势的管理机制;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创新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和规范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在 2014 年申请了农业部农业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建设项目,2014 年和 2015 年农业部分别批复了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与概算。项目于2015 年 12 月进行设备采购招标,2016 年 10 月完成全部建设内容并投入使用,共完成投资 1 148 万元。2017 年 5 月 24 日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的竣工验收。该项目采购 3D 转盘式活细胞成像分析系统 1 套(图 1),成像质谱仪 1 台(图 2),2D—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 1 台(图 3),纳升喷雾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质谱联用仪 1 台(图 4),主机配套的不间断电源 1 台、氮气发生器(图 5)及 AJS 离子源等配件设备。
通过项目建设提高了植物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平台的测试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强化了基因组研究及功能基因的挖掘工作,使田间观测获得的植物生长发育各项指标可以进行系统的分子验证, 全面提升了试验基地田间表型观察与实验室检测的技术集成水平,从而有效缩短植物分子育种进程;项目建设有效地补充了高级别、大规模、高效率的生物组学研究设施和条件的不足,为建设成国际一流、面向全国开放的农业基因组学研究专门设施群提供了硬件支撑,为从事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研究人员,扩大国内外同类研究单位之间开展合作交流、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提供了系统的设施条件与技术平台。
  

图 1 3D 转盘活细胞成像分析系统
  
图 2 成像质谱仪
  
图 3 2D—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
  
图 3 2D—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

图 4 纳升喷雾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质谱联用仪
  
图 4 纳升喷雾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质谱联用仪

图 5 氮气发生器
项目基本情况
| 建设单位 |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 研究所 | 建设地点 | 北京市海淀区 | 
| 项目编号 | 2015-B1100-110108-G0502-001 | ||
| 项目法人 | 林 敏 | 项目负责人 | 徐荣旗 | 
| 批复投资 | 1 148 万元 | 完成投资 | 1 148 万元 | 
| 项目类型 |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 投资方向 |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 
| 验收单位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验收时间 | 2017 年 5 月 24 日 | 
| 
 
 项目实施概况 | 
        2014 年 12 月,农业部以“农计发〔2014〕219 号”文件批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5 年 6 月,农业部以“农办计〔2015〕33 号”文件批复项目初步设计和概算。2D 该项目采购 3D 转盘式活细胞成像分析系统、成像质谱仪、—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和纳升喷雾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质谱联用仪各 1 台(套)。 | ||
| 支撑的学科方向 | 
 农业基因组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