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带荒漠草原监测站
近几十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双重影响,草原退化十分严重,退化草原面积达 90%,其中,中度退化面积超过 50%, 生产力下降了 40%~90%。草原面积的萎缩和退化,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和保持水土的功能日趋减弱,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严重影响区域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以致这些问题威胁到人类生存环境。国家和相关部门已经通过退耕还草、退牧还草、风沙源治理、围封移民等多项工程,投入巨资对草原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进行治理与恢复。但
“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局面仍未扭转。因此,在荒漠草原建立草原科学监测站,开展长期的监测研究,探讨和揭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阐明其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的动力机制,以便为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达到资源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提供理论依据,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和社会意义。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在 2009 年 6 月上报了温带荒漠草原监测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9 年 12 月获得国家农业部批准立项。2010 年 8 月获得项目初步设计和概算批复,2010 年 9 月开工建设,2016 年 6 月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竣工验收。该项目建设完成科研实验楼 1 264.04 平方米、农机具库房 91.35 平方米;场区配套工程完成了场区硬化 1 187.72 平方米,铁艺大门 1 座,围栏工程 335.33 米,采暖锅炉 1 套,供水设施及设备安装 1 套,供配电系统 1 套;通过公
开招标采购了国产、进口仪器设备 14 台(套),实验台 1 组。2013 年7 月完成全部建设内容,并投入使用,共完成投资 616 万元。
建站以来承担国际、国家及地方各类科研项目 13 项。包括国际合作项目、“973”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央级公益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等。重点开展了优良牧草种质资源评价及筛选利用,筛选了适宜当地种植牧草。开展了荒漠草原生态保育技术研发,确定了施肥量和围封年限。开展了天然草原放牧利用及草畜平衡关键技术研究,确定了合理载畜量。开展了基于物联网智慧牧场的家畜管理追溯系统研发与示范,作为重要成果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取得的成果:发表科研论文 20 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 项,实用新型专利 4 项,登记成果 2 项。该台站的建成,填补了温带草原典型代表性类型——小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的空白,有助于形成欧亚草原东西和南北不同草原生态系统类型的区域联网研究平台,为草原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气象站
监测站实验室
监测站宿舍
监测站厨房
电子耳标
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
土壤氮循环监测系统
学术交流会合影
项目基本情况
建设单位 |
草原研究所 |
建设地点 |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 |
项目编号 |
2009-B1100-152524-J0201-002 |
||
项目法人 |
侯向阳 |
项目负责人 |
王育青 |
批复投资 |
616 万元 |
完成投资 |
616 万元 |
项目类型 |
草原监测站 |
投资方向 |
国家级科研院所 |
验收单位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验收时间 |
2016 年 6 月 30 日 |
项目实施概况 |
2009 年 12 月 22 日, 农业部以“ 农计函〔2009〕116 号” 文件批复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0 年 8 月 7 日,农业部以“农办计〔2010〕78 号”文批复该项目初步设计。项目建安工程于 2011 年 7 月6 日开工,2013 年 7 月 16 日完工,2015 年 12 月 30 日完成项目财务决算审计,2016 年 2 月 2 日通过项目初步验收。 2016 年 6 月 30 日完成项目正式验收。 |
||
支撑的学科方向 |
草原生态 |